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要闻>评论

推动民族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

2025-04-15 09:58:36来源:中国民族报作者:何雄浪 梁师嘉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我国长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我国有1.25亿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现代化建设任务较重的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推动民族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活力,确保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具有重大意义。

强化教育和就业支撑

人口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教育和就业的支撑,就业丰富物质生活,教育丰富精神世界,两者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提升人口的“质”与“量”。人口高质量发展既包括合理的人口总量,也包括良好的人口素质。一方面,教育带来生育观念的改变,促进生育水平适度、人口结构适宜、人口素质提高。因此,要提高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教育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优质化,加大教育资金和项目向民族地区倾斜的力度,完善教育对口帮扶机制,全面提升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提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另一方面,教育能够优化人口结构,增强人口综合竞争力。因此,要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类型、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大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有机衔接,满足不同群体的成长需要;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就业孵化人才的“用”与“能”。教育培养人才,就业使用人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劳动有效供给。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激发“用”的价值,释放“能”的潜力,从“人岗适配”到“人岗互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和人口素质联动升级,积极探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资源禀赋相结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拓宽各类人群的就业空间,增强人口吸附力;支持人才返乡创业,建立人才回流机制,引导人才反哺家乡。另一方面,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劳动技能与职业素养,挖掘人才潜能,让就业成为人才的“输出端”“充电站”。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在职培训和技能迭代,围绕旅游、生态农业、民族医药等特色产业,构建对口人才培养链,围绕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大力开展餐饮服务、物流等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稳定就业。

加强养育和养老保障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都是关乎千家万户的重点民生事。要调整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现幼有所育,延长人口数量红利释放周期;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

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一要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有效减轻家庭生育负担。完善生育保险等相关社会保险制度,强化生育保险对参保女职工生育医疗费用、生育津贴待遇等保障作用。二要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改善生育与育儿环境,推广普惠性托育服务、保障女性带薪产假、增设父母共享育儿假等,破解育儿难题。三要加强孕期女性就业保障,做好女职工生育权益保障专项督查,构建经济减负、服务支撑、权益保障的多维政策体系。

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优银发经济。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强化第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民族地区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康养品牌,发展“医疗+康养+文旅”新业态,利用气候条件发展候鸟式旅居养老,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产品线,发展文化养老,支持老年大学开设各类非遗课程。促进养老服务业与教育培训、健康、文化、旅游等幸福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上下游产业配套,延伸银发经济产业链。

促进人口流动融居与公共服务均等化

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密切相关,人口空间转移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夯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基石。

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互动。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产业是城镇化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岗位、才有城镇人口的聚集。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构建起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与融合的制度保障体系,形成“进城无忧、返乡不愁”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鼓励和引导城市人才服务乡村。推动人口与产业集聚互动,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人口发展战略,持续关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防范化解风险隐患,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更好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城同步协调发展。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增强民族地区发展韧性。一要加强医疗保障,完善健康保障体系,提高民族地区卫生服务能力,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各族人民健康;推动民族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培养民族医药专业人才;以人员下沉为重点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推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教育下沉,通过社区健康讲座普及营养、运动、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居民自主健康管理能力。二要构建覆盖城乡、制度完善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强化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开发式帮扶,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本质量,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三要建立健全乡村治理机制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