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儿童的暴力是一个紧迫的全球人权问题,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月12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索朗卓玛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上就暴力侵害儿童问题发言。她表示,中国已建立多层次、跨部门的儿童保护体系,并通过多方面措施,切实保障儿童权利。中国还积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携手,通过社会组织合作促进儿童权利保护,助力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儿童权利公约》。
2025年2月24日至4月4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索朗卓玛在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问题与特别报告员的互动对话上发言表示,当下,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仍是一个紧迫的全球人权问题,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各国应积极落实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儿童保护的内容并加大投入。
索朗卓玛在发言中指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了目标16,然而近十年后,战争、家庭暴力等暴力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国际社会亟须采取更加紧迫且有效的行动。”
就此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孙萌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范围内,针对儿童的暴力一直是儿童权利保障领域的核心问题,严重影响儿童生存和发展,世界各国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据孙萌介绍,目前针对儿童的暴力形式多样,涵盖身体暴力,诸如挨饿、挨冻、捆绑、虐待;情感暴力,给孩子心灵带来创伤;性暴力,对儿童身心造成毁灭性打击;制度性暴力,包括童工、性剥削等恶劣行径;还有随着数字时代而来的网络暴力,如隔空猥亵等网上性暴力等。孙萌表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16是解决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的核心框架。该目标明确提出,要制止对儿童进行虐待、剥削、贩卖以及一切形式的暴力和酷刑。
孙萌认为,针对儿童的暴力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因素共同构成的问题,从经济层面来看,家庭经济危机频现,父母在生活重压下,无暇顾及孩子需求,导致对孩子的忽视,缺乏对于儿童养育方式方法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从社会层面来看,部分地区社会观念滞后。儿童被视为附属品的问题仍然存在,儿童的主体性地位被忽视。此外,社区组织和执法部门有时会将针对儿童的暴力事件简单归为“家务事”,导致公权力介入不足。在文化层面,某些地区残留的荣誉谋杀、童婚等,严重侵害儿童权利,尤其对女童歧视严重。
孙萌表示,议程中的其他目标也为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目标5要求“消除公共和私营部门针对妇女和女童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包括贩卖、性剥削及其他形式的剥削”;目标8强调国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根除强制劳动、现代奴隶制和贩卖人口,禁止和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包括招募和利用童兵,到2025年终止一切形式的童工”。“这些目标对于保障儿童权利具有辅助作用,有助于消除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孙萌说。
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应该如何破局?索朗卓玛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上贡献“中国智慧”。索朗卓玛表示:“各国应积极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关于儿童保护的内容并加大投入。许多国家虽制定政策,但需要在家庭关怀、暴力预防以及住房、教育、医疗等基础服务领域投入更多资金,以消除贫困等暴力根源,降低暴力发生率。”
索朗卓玛说:“实现目标16需要系统性治理思维。对此,中国通过建立强制报告和安置制度,构建了涵盖法律、医疗和心理支持的多部门协作的儿童‘防护网’。”她呼吁,国际社会应强化框架运用,加强监督协作。分享成功经验有助于推动解决方案并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孙萌看来,此次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讨论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是对儿童发展最核心、最基础问题的直接聚焦,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部分地区武装冲突持续升级导致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引发全球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也引发了新型的针对儿童的暴力问题,都亟待解决。“希冀通过交流各国实践经验,达成全球共识,进一步推动各国反思并采取行动,为全世界儿童的明天筑牢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