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至20日,在2025·亚洲人权论坛举办期间,亚洲国家普遍面临的“数字鸿沟”“技术鸿沟”等新型人权挑战成为讨论的焦点。针对西方将“数字丝绸之路”污名为“技术输出附带治理模式扩张”的指控,多位人权领域专家进行了驳斥。
专家在发言和交流中重申,中国通过技术共享与基础设施建设,始终致力于推动发展中国家数字化转型,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
2025年4月19至20日,2025·亚洲人权论坛在位于重庆市的西南政法大学举办。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供图
数字合作本质是发展赋能,非“模式输出”
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首次提出建设的“数字丝绸之路”,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等与“一带一路”的有机结合,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数字鸿沟提出的重要倡议。
近年来,数字丝绸之路在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国际产能合作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沿线国家和地区享受到数字红利。
中国移动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部署140多个网络服务接入节点,覆盖超过50个国家和地区,持续为合作伙伴提供高质量全球通信服务。中国—东盟(钦州)华为云计算及大数据中心为中国与东盟开展港口物流、海上互联互通、跨境贸易、跨境电商等业务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撑和云计算服务。
2020年11月25日,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丝路产业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中国与东盟国家数字经济政、企、研等各界人士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合作机会。
然而,仍有部分西方媒体将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推动企业全球化称为“数字威权主义”,认为这是技术输出与治理模式的扩张。
对此,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人权研究院副院长刘红臻指出,数字合作聚焦技术赋能而非意识形态渗透,中国为缅甸、老挝提供5G技术支持,帮助巴基斯坦建设跨境光缆,显著提升当地数字经济活力,在合作中始终严格遵循市场规则,尊重各国发展路径选择。
“部分国家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本质是担忧国际格局变化中自身优势被削弱。”刘红臻说。
如何平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数字基础设施跨境合作中,不同国家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的立法差异可能引发摩擦。
面对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全球性挑战,刘红臻介绍道,中国在跨境合作中探索出一套适配性方案:
一是技术适配。即通过数据匿名化、分层权限管理等措施,既保障合作国数据主权,又促进数字要素流通。
二是规则协商。即主张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推动数据标准互认,减少制度差异引发的摩擦。
“数据具有经济与人格双重属性,需兼顾各方关切。”刘红臻表示,中国正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区域性数据治理准则,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数字治理提供参考。
如何应对人权政治化?
许多亚州国家都遭遇过美西方国家对其人权状况的无端指责,一些美西方国家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和双重标准,企图以人权为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亚洲国家应该如何区分“合理批评”和“政治操弄”?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肖君拥提醒:要破除对美西方人权体系与叙事逻辑的迷恋和盲目崇拜。“美西方的人权状况并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完美,亚洲国家的人权发展应与本国历史传统、现实国情适配,没必要完全以美西方马首是瞻。”肖君拥说。
刘红臻提出建议:一是事实为依据。以新疆为例,中国通过发布《新疆人权事业发展进步》白皮书、邀请多国代表团实地考察,用发展成果回击所谓“强迫劳动”谣言。
二是凝聚共识。亚洲国家应加强团结,共同倡导“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理念,以务实合作替代意识形态对抗。
“数字时代的技术合作应超越零和博弈思维。”刘红臻呼吁国际社会客观看待中国数字合作的价值。她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经验与平台,其目标是构建开放包容的数字生态。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各方需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替代对抗,共同探索符合多数国家利益的数字治理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