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要闻>评论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抓手

2025-05-06 10:59:45来源:光明日报作者:胡志平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学思践悟】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其中之一就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于城市”,并提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具体要求,这为以高质量公共服务补齐农业强国建设短板,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目标指明了方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是实现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关键,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必须以高质量公共服务为抓手。

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新型城镇化,促农民富起来

  新型城镇化是促使农民富起来的重要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意味着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而实现这些目标要求,都离不开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以高质量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农民流动,提高农民获取收入的能力与机会;另一方面能够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动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依附于户籍的城乡二元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和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确保城乡居民共享公共资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进城农民享有同等基本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助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提高农民获取收入的能力与机会,促进实现共同富裕。

  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发挥公共服务牵引驱动农业产业升级的作用,让农民富起来。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可以进一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减少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支出,有助于降低其预防性储蓄需求,进而提升其消费能力。此外,通过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不仅能够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为农业产业升级提供动力。

以数字基础设施赋能公共服务,让农业强起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关系到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农业科技的运用与普及。当前,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并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需要进一步发挥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通过大力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让城市更多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不断“涌入”乡村学校、田野课堂,让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嵌入”乡村医疗系统,从而进一步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为农业科技的运用与普及提供扎实的人才支撑。

  首先,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为数字赋能公共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基础设施数字化是数字赋能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更好地传送到农村。为此,需要推动城乡通信、信息网络、水电路气和市政公用设施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城市与村镇数字化基础设施连接,扩大农村“互联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使得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文化共享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能够延伸到乡镇、延伸到村、延伸到农户,让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其次,全面提升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弥合城乡数字鸿沟。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农民人力资本的积累,进而提高农民掌握运用农业新科技的能力,为农业强起来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基础。当前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正全面推进,数字技术正从“有没有”过渡到“会不会用”的新阶段,因数字技术运用差距形成的数字鸿沟成为制约农民享受数字红利的重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居民数字素养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数字运用能力,加大力度推广与普及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运用。

以高质量公共服​务促进宜居宜业,让农村美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让农村美起来,离不开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高质量的农村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高质量的科技服务等,是为农民提供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村宜居的基础,也是实现乡村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一方面,在基层政绩考核中应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相关指标,并赋予其更多权重,这有助于激励基层政府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农村公共服务现代化。另一方面,拓展公共服务筹资渠道。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服务的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基层财力有限是实现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硬约束”。应采取有效措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投资转变,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财力支撑。

  (作者:胡志平,系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