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图为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院院长林维在开幕式上致辞。
“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25日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以“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人权”为主题,就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对人权影响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院院长林维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人权研究院院长 林维
(2025年6月25日 西班牙·马德里)
尊敬的姚敬大使,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中欧人权研讨会”已经来到第十个年头,成为中欧在人权领域深层次交流对话的重要机制平台。忆及过往,“中欧人权研讨会”围绕儿童权利、少数民族权利、残疾人权利等特殊群体权利,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文明多样性与价值观,科技与新兴权利等议题,中外学者和专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欧人权研讨会”正逐步成为不同文明、不同社会制度间开展人权对话的典范。
十年来,西南政法大学分别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比利时布鲁日、意大利罗马、中国重庆、西班牙马德里承办了六届“中欧人权研讨会”。今天,我代表西南政法大学,向各位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十年来,通过“中欧人权研讨会”这一平台的交流,我们发现,中国与欧洲之间在人权保障方面实际上拥有广阔的对话空间与合作潜力。应当说,这个平台最宝贵的价值,在于让不同制度下的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心平气和地寻找人权保障的最大公约数。
这一对话平台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它构建了中欧人权理念互鉴的稳定渠道。通过持续对话,我们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逐步超越了意识形态差异,形成了更具包容性的人权认知框架。欧洲传统的人权观念与中国“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的理念,在碰撞中实现了相互理解与调适。
其次,研讨会推动了人权理论的时代性创新。面对全球人权治理的新挑战,中欧学者通过多维度对话,使人权理论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丰富发展。从特殊群体的权利保障到基本权利的共识,从传统价值观的比较到文明多样性的探讨,从科技伦理的边界到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权路径,研讨会扣紧时代脉搏,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共识。这种动态的、开放的理论探索,不仅拓展了人权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更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人权治理提供了持续的思想动力。
最重要的是,十年对话培育了弥合分歧的智慧。在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集体权利与个体权利等关键问题上,研讨会证明差异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通过理性对话积累的互信,不仅促进了中欧不同领域专家学者间的研究合作,更为东西文化之间化解人权领域对抗性叙事提供了可行范式。
站在新的十年起点,这一对话平台的意义将进一步彰显:真正有效的人权保障,永远建立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西南政法大学高度关注数智时代的新兴发展及其在推动人权保障、重塑生活与工作方式、引发深层次社会变革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与人工智能法学院形成了重要的交叉融合点。学校人权研究院长期关注人权理论与制度的本土化发展与国际传播,人工智能法学院则聚焦于人工智能法治化与责任伦理的构建。二者结合,能够从人权视角审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入探讨数字时代中数据权利、算法公平、隐私保护、平台用工等核心议题。
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路口——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人类社会。数智技术为人权保障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数智时代守护人的尊严与权利,是中国与欧洲国家面临的相同议题,也是我们必须共同回答的课题。中欧社会虽然制度不同、路径有异,但在重视人的尊严与主体地位方面具有高度共识。我们都认识到,数智技术不能凌驾于人之上,更不能取代人本身。技术的最终目的应是服务于人、增强人的能力,而非削弱个体的主权与自由。我们在看到技术本身力量的同时,更要回归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人权的起点与归宿,是始终共同坚守的伦理基石。
面对数智时代的深刻变革,我们必须重申人的尊严作为一切权利保障的出发点。尊严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技术部署、制度安排中应当被具体体现的核心价值。在这一意义上,数字权利的提出,是回应时代变革的道德诉求,是保障人在技术社会中不被淹没、不被物化的制度回应。
数字权利不仅涵盖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算法知情权、网络参与权等新型权利形态,更强调人在数字空间中的主体地位与自由意志。中欧在这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欧洲以《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为代表,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中国近年来也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立法,推动构建公平、安全、可控的数据治理体系。这些努力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在回应对尊严的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进一步推动“技术向善”理念的普及与制度化。技术向善不是对技术本身的道德审判,而是在技术开发、部署和治理全过程中嵌入人文考量与伦理标准,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福祉与社会进步。在欧洲,强调“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在中国,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治理价值取向,皆体现了中欧在技术治理上由工具理性走向价值理性的共同趋势。
推动技术向善需要多方协同,尤其需要中欧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共同发挥建设性作用。我们可以在算法伦理、数据跨境流动、平台责任等方面加强经验分享与机制对接,推动建立全球化的、以尊严为核心的数字治理框架。这不仅是技术治理的需求,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技术向善,以人为本。数智时代的终极目标,不是用机器替代人类,而是让技术服务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当我们谈论人权时,不仅是法律条文中的权利清单,更是每个人在数字世界中不被异化、不被物化的尊严。中欧作为东西方人权理念的重要代表,应以开放、建设、合作的姿态,在人权议题上继续加强对话、拓展共识、深化合作,共同引领全球数智人权的未来方向。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