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研究》2025年第2期
目录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的法治建设规划 李少文(1)
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张航(22)
人权原理
中国宪法中家庭权何以成为基本权利? 王炜煜(42)
人权话语体系
人权话语的精准言说及其规范路径 常健(62)
三重言说形态下的当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特征阐析 祖昊(78)
国际人权研究
道德价值与现实期望的互动:英国工党国际人权政策比较研究(1997—2020年) 宋天阳(91)
从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谈财产权 科尔多·卡斯拉 张伟 陈上 译(111)
摘要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
1.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从“十四五”到“十五五”的法治建设规划
作者:李少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统一战线教研部副教授。
摘要:在法治中国整体目标下,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和战略部署,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一体建设体现了坚持系统观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四五”时期出台的“一规划两纲要”是坚持法治一体建设的生动体现和具体指导性文件,推动这一时期法治建设取得新成就。随着“十五五”规划到来,法治中国建设也面临着制定新规划方案的挑战与契机。为此,要坚持“一体建设”的方法论,将法治国家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目标,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将法治社会建设作为基础性工程,出台“十五五”时期融合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法治建设整体规划,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打下基础。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 法治社会 “十五五”
2.论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作者:张航,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
摘要: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将全面依法治国定位为一个系统工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的系统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系统思维,借鉴了西方法治文明有益成果中的系统理论,贯彻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系统观念。系统工程论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始终,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法。将全面依法治国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加以推进,不仅遵循共产党依法执政规律,而且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还符合人类法治文明发展规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个总系统中,全面依法治国扮演着“子系统”的角色,并对其他子系统发挥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系统工程论规定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加强调系统性的法治理念、整体性的法治要求和协同性的法治效果。在系统工程的定位下,全面依法治国要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理解“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工作布局的系统特质和重大关系,在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中系统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重点和基础工作。
关键词:全面依法治国 习近平法治思想 系统工程 系统观念
人权原理
3.中国宪法中家庭权何以成为基本权利?
作者:王炜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家庭权是公民家庭生活受尊重与保障的权利,包括形成家庭权、维持家庭存续权、维护家庭和谐权以及维系亲属关系权。在家庭权的确立和保障问题上,传统制度性保障理论的作用空间有限,而现有基本权利体系不足以承载家庭权的权利需求。将家庭权作为基本权利既是出于防范公权力侵犯家庭自治的需要,又有助于构建辐射性的客观价值秩序,满足国际人权保障的发展要求。家庭权具备固有性与不可剥夺性,其作为基本权利具备理论、经验与体系维度上的正当性。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人格尊严条款、第48条第1款男女平等条款以及第49条婚姻家庭条款为家庭权基本权利地位的证成提供了融贯性的规范依据。家庭权作为基本权利具备理论基础与文本支撑,其宪法确立与保障是实现人权与尊严、达成社会“共同善”目标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家庭 家庭权 基本权利 客观价值秩序
人权话语体系
4.人权话语的精准言说及其规范路径
作者:常健,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人权话语作为一种规范话语需要精准言说。现实中对人权话语存在各种形式的非精准言说,如将人权要实现的价值目标、其他权利规范、人权促进条件、人权保障义务、人权实现方式、人权所基于的道德理想、阐释人权的学说、保障人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混同于人权规范等,导致了包括超限效应、寒蝉效应、挤出效应、大恩成仇效应和失真效应在内的大量负面效应。人权话语精准言说需要话语精准定位、用法精准规范、言说精准区分。规范人权话语精准言说可以通过学术规范、政策规范、制度规范三条路径进行。实现人权话语的精准言说,有助于减少人权概念的滥用风险,形成统一的人权认知,维护社会安定,强化中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人权话语 精准言说 人权话语关系网络 人权规范话语
5.三重言说形态下的当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特征阐析
作者:祖昊,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摘要:构筑人权“此在”世界、对话外部世界是人权话语的重要使命。在这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为典范的当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表现出三重言说架构:“制度—言说”“发展—言说”与“交往—言说”。对内传播层面,集人权目的、道路、制度、实践于一体的宏观制度系统为具体社会语境及合法政治秩序中人权意涵的生成、解释、证成、延展提供了根本框架,形成了人权话语整饬表意、稳定自洽的“制度—言说”形态;人权事业发展与制度系统发展的共生关系塑造的“发展—言说”架构为我国人权话语的变迁升维注入动能,创造性地实现了“人权特殊”与“人权普遍”一元化的同构、互构,并与“制度—言说”一道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特色人权话语稳定表意和动态演进的一体两面。对外传播层面,中国以客观陈说本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现状、积极投身国际人权沟通、携手共建国际人权共识的“交往—言说”昭示本国国际人权理念及相应行动,更向世界展示了言者身份平等、言说权利对等、借自由自主沟通协商实现(各国)人权话语接合、凝汇共识表达的国际人权对话交往仪规。无论是“制度—言说”“发展—言说”还是“交往—言说”,本质上都涵映着回应现实、尊重现实并从现实中推动人权向至善状态螺旋上升的辩证思路。
关键词:尊重和保障人权 人权话语 制度—言说 发展—言说 交往—言说
国际人权研究
6.道德价值与现实期望的互动:英国工党国际人权政策比较研究(1997—2020年)
作者:宋天阳,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讲师。
摘要:英国工党的国际人权政策如何平衡道德价值与现实期望的考量?国际关系行为体外交行为的选择是由其所捍卫的价值或信仰以及行为欲达到的期望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布莱尔、布朗以及科尔宾国际人权政策的比较研究发现,他们的国际人权政策均受其所捍卫的价值和对行动结果的期望所共同影响。三位党魁均在权衡了捍卫价值观与采取行动的成本与收益后,决定行动的去从。工党党派性质和领导人服务国家的属性也使得国家利益和现实期待有时远胜于对道德价值的维护与恪守。
关键词:英国工党 国际人权政策 道德价值 现实期望
7.从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谈财产权
作者:科尔多·卡斯拉(Koldo Casla),埃塞克斯大学法学讲师、人权中心诊所主任。
译者:张伟,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陈上,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当代法治研究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财产权是国际人权法的一部分。然而,一些基本条约中显然没有涉及这项权利,同时,区域和全球人权机构在解释财产权时也存在重大分歧。鉴于国际人权法在面对财产相关问题时的举棋不定和莫衷一是,应从认真对待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角度出发,重新思考财产权。这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财产权是一项人权;第二,财产权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私有财产权;第三,财产权具有社会功能;第四,从相称性原则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可以作为限制私有财产权的正当目的之一。
关键词:财产权 国际人权法 私有财产权 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