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扬·坎贝尔 | 人类学意义上的数字权利与人权

2025-07-14 09:28:56来源:仁之言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人类学意义上的数字权利与人权

捷克左翼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扬·坎贝尔

当前我们正处在个人、社会与文明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节点。以美国对伊朗的“午夜之锤”行动为例,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法公约和国际组织运作机制公信力的崩塌,更意味着传统人权概念的终结。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特殊的武装化时期,这种武装化不仅像所有战争那样消耗社会财富,更危险的是将战争错误地合理化为人性的必然产物,这种认知谬误亟待纠正。

在当今发展进程中,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核心议题:人权保障究竟面临何种威胁,特别是在武装冲突的特殊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剧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语境化趋势,使虚假信息在战时得以快速扩散,这不禁让人质疑:和平是否仅仅成为战争间歇的短暂喘息?要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政治行为体往往选择性地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若缺乏对事件背景的全面把握和对人权价值的审慎考量,我们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与全貌。

2024年6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6月10日确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旨在以相互理解消除偏见,以真诚合作化解对抗。值此数字技术和新型军事技术迅猛发展的特殊时期,主办方选择举办此次重要研讨会具有深远意义,我谨对此表示衷心祝贺。这一举措恰逢其时,为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过去几十年,我一直在文献中阐述这种观点,选择在此刻公开探讨这一问题,是因为人类学为理解此类冲突提供了最为简明有效的分析框架。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内在张力,具体表现为东西方文明的对立、全球化浪潮与传统社会的碰撞,以及东西方在人权理念认知上的深刻分歧。

人类学知识在研究社会结构时存在被滥用的风险,这一现象在阿富汗、伊朗等冲突地区尤为明显。以美国开发的人类地形系统、美国国际开发署项目以及欧盟推行的各类计划为例,这些实践表明人类学已与语言一样,被转化为一种具有战略价值的工具,甚至演变为特殊的武器。

当代语言教育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其核心功能从真理传播异化为谎言扩散,这种语言异化现象正催生危害社会的非理性行为。自布拉格学派创立以来确立的语言认知体系正在消解,其中英语作为帝国主义文化工具的角色尤为突出——仅有少数精英阶层将其作为维持社会优势地位的手段。在人工智能领域,这种异化表现为"多维近似体"对全人类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侵占,其本质是以普惠为名的文化掠夺。这种技术不仅垄断了思维创造过程,更危险的是它正在剥夺人类最宝贵的权利——犯错的自由,而这一自由恰恰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人想犯错,每个人都想成为最好的。

当前,人工智能企业掌握着前所未有的对人类思维的洞察力和影响力,却未能承担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责任。这一现象折射出西方人权观念体系的深层危机:在实践层面,言论自由存在明显边界,选举程序在国家、民族与个人层面均面临挑战,欧洲人权法院的司法裁决日益显现政治化倾向。耐人寻味的是,西方社会在精英选拔机制存疑的情况下,仍坚持其价值观的普世性宣称,并惯于将其他文明标签化为落后与危险的他者。

在马来西亚国际文明对话大会上,一个根本性问题再次被提出:西方社会何时能停止制造和维持对非西方文明的刻板印象与负面叙事?历史表明,西方对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教长期存在系统性的污名化倾向,这种倾向已深深嵌入其媒体议程和政治话语之中,不仅人为制造了文明间的对立,更严重阻碍了跨文化对话与合作。要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的本质,我们必须重视康德哲学中关于文明、伦理和道德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其“自律”概念,这一核心思想为我们超越主观认知、把握客观现实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忽视这些哲学维度,任何对文明冲突的分析都将是不完整的。技术与进步若要实现更广泛的繁荣,必须首先确立明确的价值目标。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霸权更迭往往伴随着重大冲突的爆发,这些具有显著历史意义的事件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们能够依据特定认知标准和创造性框架被准确识别与评估。这种选择性认知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支撑,更要求具备独特的创造性思维维度。

当代社会面临的根本性薄弱不仅体现在数学与事实认知的缺失,更凸显于哲学思辨能力的匮乏。随着西方传统发展模式的潜力枯竭,我们亟需超越既有框架探索新的发展范式。在这个人类学意义上的长期冲突时代,移民问题、人工智能及自动化决策正加剧歧视风险与司法政治化倾向。面对数字化浪潮,我们必须以更高标准的伦理规范来统合东西方人权理念,构建以隐私保护为核心的监管体系——这一体系需涵盖企业责任与数字素养培育,同时规制政府与企业的大规模数据采集行为及数据泄露风险。这正印证了《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与第19条所揭示的实践困境:理论建构远不及现实应对的复杂性。

我们看到一个典型的文明对话方面的例证,以耶稣会士利玛窦为例,尽管其成功融入中国社会,但根本目标仍是宗教皈依,将儒家思想工具化。虽然存在理查德·威廉等特例,但这恰恰反证了普遍规律。这一历史镜鉴揭示出:任何试图将自身文明或人权观念凌驾于他者之上的努力终将陷入困境。真正富有建设性的路径在于建立非对抗性对话机制,这种机制根植于开放传统,融合儒释道智慧与民间实践经验,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构建新型人权观念体系。

开放性对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现代艺术博物馆于6月3日至7月3日在曼哈顿上东区举办题为“和谐与统一之美”的艺术展。该展览不仅彰显了该馆推动文化交流的使命,呈现当代中国艺术的全球视野,更深入探讨了人类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与未来走向这一核心命题。展览特别关注艺术如何成为跨越时空与文化差异的精神纽带,这一思考恰与修昔底德的历史洞见形成呼应——他揭示的“雅典实力增长引发斯巴达恐惧”这一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果关系,深刻说明了恐惧心理作为战争根源的历史规律。

感谢大家的时间和倾听。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