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未来的路口:欧洲、中国与数字时代的人权伦理
希腊克里特大区文化参事
埃莱尼·弗拉西
先生们、女士们,
很荣幸能参加“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
当前,我们正处于技术突飞猛进的新时代,传统人权理念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这一变革不仅势在必行,还以惊人的速度推进。人工智能已超越工具属性,演变为一种力量,深度介入决策制定、隐私保护、劳动就业、民主进程、社会参与及知识获取等领域。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新界定人类尊严的内涵、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
在当前技术发展的关键阶段,欧洲与中国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引领者的角色,更肩负着构建全球数字智能时代伦理规范与法律框架的重要使命。这为中西方深化对话、建立互信桥梁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技术革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它深刻影响着价值观念和经济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民主制度、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等核心领域。
在维护人类尊严、社会包容、法律问责和基本人权等核心价值方面,中欧两地的法律框架亟需深化合作。尽管各国国情存在差异,但在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公平、文化多元的关系,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这要求我们通过跨国界的透明化、公正性合作,重点解决算法、责任认定和数字权利保障等关键问题。同时,必须加强对数字权益侵害现象的研判,并深入探讨不同文明传统下人权观念的哲学基础与多样性特征。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深思:缺乏有效监管的技术进步是否会对人类带来负面影响?技术既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能力,也带来难以预见的风险。确立怎样的技术标准与伦理准则,已成为政府与企业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在算法主导的数字世界里,确保透明度、维护公平性、保持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这要求全球社会协同努力,既要准确识别技术风险,更要主动预防潜在危害,共同构建负责任的数字未来。正因如此,中国与西方更应加强合作,确保人工智能始终作为服务人类的工具而非主宰,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捍卫人类尊严。我们必须持续追问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们究竟需要人工智能实现什么?这个关乎发展方向的命题,值得每位开发者、技术专家和政策制定者深入思考。透明度作为民主治理的重要维度,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界定数据与算法的使用边界,并建立可验证的可信度评估体系。
人工智能的发展必须突破封闭模式,需要政府监管与政策引导的双重保障。伦理准则无法通过算法推导得出,建立科学的AI监管基础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AI本质上是人类工具的延伸,是数字时代连接人与信息的媒介,其价值在于倾听多元声音、创造发展机遇,而非构建抽象理论体系。尽管中欧社会背景存在差异,但在技术认知层面具有高度共识,这使得人工智能发展成为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领域。
当前全球50亿互联网用户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深度连接,欧洲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4%,而中国自1999年近乎零基础起步,如今已拥有10亿互联网用户,这一数字成就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在人工智能领域,中国也走在世界前列,每日有3亿用户使用AI服务,相比之下欧洲仍有约6%的贫困人口无法接入互联网资源。面对这一发展差异,中欧双方需要携手合作,在尊重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共同应对数字时代的核心命题:如何在人工智能和数字发展的大时代下维护人类尊严与本性。确保未来发展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价值取向对所有文明国家都具有普遍意义。
当前数字技术与数字权利的演进已成为技术发展的表征,而纯粹科学进步的关注度相对弱化。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我们讨论的数字发展已超越计算机技术范畴,更关乎人类基本权利的重新定义。国家层面的教育体系建设尤为关键,各国都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数字能力培养路径,既为公民提供必要的数字工具,也建立完善的数字监管机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必须确保参与技术创新的年轻一代能够在健全的数字监管框架下获得充分保护。
中欧的人口基数都很庞大,在推进技术发展的同时也都始终致力于人权保障。双方的战略对话与合作不仅促进了文化交流,也增进了政治互信。我们亟需建立新型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发展进程。无论人工智能技术演进至何种阶段,都应聚焦于为人类未来提供更清晰的界定标准和更强大的工具支持。
请允许我以这样的思考作为结束:真正的未来不只关乎技术与算法,更取决于人类自身的抉择。我们是决定我们未来的主人,这意味着每个数字交互背后都有具体的人在创造价值。本次“中欧人权研讨会”不仅审视现状,更是在共同塑造未来图景。人类尊严与文明前景最终取决于我们此刻的决策与行动。
谢谢。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