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肖君拥 | 向善、普惠: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人权导向

2025-07-17 10:00:49来源:仁之言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向善、普惠: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人权导向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肖君拥

大家好,很高兴不远万里来到这里,见到各位新老朋友。我今天的发言主要是想给欧洲的朋友们重申一下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人权导向:向善、普惠。

上午,各位嘉宾在发言时都提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为人权发展带来的机会,以及它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我都表示赞同。重复的话不多说,我想跟各位分享一下中国的想法,以及中国的做法。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推动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实际上,习近平主席的指示是要让人工智能技术始终向着“向善、普惠”的人权导向发展。这些年来,中国通过技术普惠消弭智能鸿沟,用AI守护了基本人权。在医疗领域,AI技术保障普通患者获得更精准的诊疗机会,使他们的生命权得到有效保障;在教育领域,“AI乡村教师”项目确保农村学生平等获取知识,切实保障教育权的公平实现;在司法领域,“AI+法治”大模型的深度应用重塑了公共法律服务的生态,推动了矛盾纠纷高效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另一方面,中国秉持动态平衡的治理智慧,既通过专门法规划定技术应用红线,确保算法透明、禁止歧视,同时又通过产业基金、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为创新预留空间,避免陷入“过度监管抑制创新”或“放任发展滋生风险”的困境。

可喜的是,目前,中国AI技术发展已站到世界第一方阵,中国AI专利拥有量已占到全球的60%。中国在AI技术狂飙中始终坚守“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强调增强安全透明、禁止违规恶用,兼顾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

习近平主席指出,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中国研发的通义千问、DeepSeek等大模型通过开源共享的方式,显著降低了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门槛。目前通义千问衍生模型已超10万个,其中基于该模型打造的日语医疗模型EZo已在日本公共服务领域落地,成为技术跨国普惠的典型案例。中国倡导建设数字丝绸之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出云计算、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建立区域算力共享平台,切实降低了中小国家接入AI技术的门槛。比如在缅甸地震救援中,中国团队仅用7小时就开发出了中缅英多语言互译系统,为跨国救援打通生命沟通渠道,这体现了“技术即人权保障”的治理逻辑。中国还发起建立了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之友小组,已在北京和上海举办2期研讨班,为40多个国家的180余位技术骨干提供培训,并向人工智能水平较低的低收入国家开放算力资源。这种合作并非技术施舍,而是基于“共同发展”的平等协作。

中国倡导国际合作,共建AI人权治理共同体。比如尊重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主张将儒家“仁”的理念融入到算法设计中,强调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吸纳伊斯兰文明中“正”的思想,以避免算法极端化决策。中国尊重不同文明之间对数据主权的认知,又确保技术应用符合国际人权准则,与某些国家构筑的“技术小院高墙”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AI技术应服务于人的权利和尊严,而不是技术垄断。 

面对人工智能军事化应用、深度伪造技术等全球安全挑战,中国主张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核心的安全观为指引,构建“技术反制+伦理引导”的风险防控体系。中国在AI训练数据采集阶段引入多文化视角的审核机制,避免西方文化主导的数据标注导致算法歧视,从源头确保技术的公平。这种双重防线既呼应了全球安全倡议对技术安全底线的坚守,也体现了全球文明倡议对多元价值共识的追求,为应对数字时代的人权风险提供了系统性方案。

最后我想说,中国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将技术的逻辑与人权伦理深度融合,才能让智能之光穿透数字鸿沟,照亮“技术向善、人权普惠”的文明新征程。

谢谢大家!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