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鲁翊君 | 数智时代的欧中人权合作:一座通向“未来共同体”的桥梁

2025-07-18 10:51:05来源:仁之言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数智时代的欧中人权合作:一座通向“未来共同体”的桥梁

葡萄牙“中国观察”智库主席

鲁翊君

亲爱的朋友们:

在战争频发的年代,在中国与欧洲开展对话的背景下,我们身处所选择的最好的地方。若没有和平,人权便无从谈起。在此,我要向中国人权研究会和知华讲堂基金会致以谢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对人权保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世界正经历曲折动荡与深刻转型,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挑战,唯有通过全球协作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财富分配不均、战争冲突、被迫迁徙以及人口流离失所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欧洲社会原则的实践基础。

人权在西方被视为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虽仅代表全球12%的人口,但这12%的人口支持美国的霸权。而美国人口仅占世界的4%,其影响力却超越了其他占到世界人口88%的国家。某些国家仍固守集团对抗思维,延续新冷战逻辑。尽管美国对中国施加信息操控,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这些挑战反而孕育了新的机遇。值此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借此契机深入研判并推动欧盟对华新一轮开放。中国以现代化进程作为回应,致力于促进和平、维护全球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并与各国建立基于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这种关系植根于共同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利原则,恪守《联合国宪章》,为全球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在我看来,中国始终是国际社会中最具活力且最负责任的国家。

在数字时代,人权的保护正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的滥用和不当发展带来的威胁。某些国家散布针对中国的负面信息,发布损害中国及其他国家利益的虚假报道。“中欧人权研讨会”已经举办了10届,我认为这一对话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政治制度和文明形态的差异,特别是亚洲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显著区别,在人权领域出现不同认知、优先事项乃至误解实属正常现象。每个国家基于自身国情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必然各不相同。

在中欧人权对话中,各方保持开放和建设性态度尤为重要,应当运用本土实践经验来促进和平,推动国家间的和谐共处。中国对人权采取全面、丰富的发展路径,通过综合性措施切实保障人权。这不仅是理论构想,更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中国依据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制定标准,涵盖住房、饮水、教育、全民医疗等领域,着力消除绝对贫困,保障有尊严的居住和就业权利。这种基于尊严的保障体系,正是中国人权理念的生动体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西方世界至今未能充分认同这一模式。我认为西方特别是欧洲应当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而不是威胁。

以葡萄牙“中国观察”智库的立场,我致力于推动欧洲形成客观积极的中国认知,消除所谓“中国威胁”的偏见,抵制不实信息传播。尤其需要加强文化层面的交流,通过促进汉学研究、建立数字图书馆、举办学术讲座和文化展览等方式,深化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欧洲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协同合作。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中欧关系,我们应当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共同构建多极化世界格局。中国提出的建设性方案,正是要在中欧之间架设稳固的桥梁,携手迈向稳定的未来。

感谢各位的关注。在此,我很荣幸向大家介绍我们打造的数字图书馆——该平台可通过互联网自由访问,目前收录了20万页可供免费下载的书籍资源。用户不仅可以将这些资料下载至个人电脑、大学系统或其他指定场所,还能进行自由分享。我们的搜索引擎支持关键词检索功能。此外,我们设有专门的咨询通道,欢迎随时来信提问,我们将及时回应。这座数字桥梁旨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这种知识与理解对我们弥足珍贵。通过展现文明间的共性与差异,我们致力于促进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为两大文明搭建沟通的纽带。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