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生产的民主控制:对抗数字鸿沟的技术主权模型
西班牙知华讲堂顾问、西班牙国家远程教育大学法理学教授
胡安·卡洛斯·乌特雷拉·加西亚
当前数字经济中的“数字劳动”现象值得关注。
数以万计的网民通过网络活动产生的数据价值被行业巨头攫取,这些公司通过精准广告获取暴利并反哺媒体生态。搜索引擎和社交平台对用户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按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维度分析行为习惯与偏好,进而实现广告精准投放和商品定向生产。这导致数百万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既成为免费的数据生产者,又被迫为网络服务和广告商品付费。这既剥夺用户的数字劳动价值,又剥夺其对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这种模式加剧了数据所有权和访问权的不平等分配,强化了科技巨头对用户的支配地位。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构三大核心要素:数据生产体系、数字劳动时间分配机制以及劳动成果的社会价值转化方式——但这绝非否定数字经济,而是寻求更公平的参与机制。
数字鸿沟的本质并非设备获取的不平等,而是普通用户与掌控数据收集、处理和交易的大型跨国企业之间的权力失衡。这些企业的权力已超越国家范畴,成为全球霸权竞争的核心参与者。要真正消除数字鸿沟,必须实现三重平等:平等接入数字劳动平台、平等参与劳动时间分配决策,以及平等决定数字劳动成果的社会化运用方式。当前西方技术资本主义模式已导致数字劳动与财富占有的严重割裂,这种割裂正日益威胁基本人权,特别是隐私权和数据自主权。而监控技术与智能系统的普及,可能进一步加剧这些权利的侵蚀。
当前一些国家机制已丧失对数据流动与使用的主权控制,普遍缺乏自主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通信网络及存储基础设施等关键数字要素,因而无力构建替代跨国企业主导模式的可行方案。即便欧盟及其成员国持续加强数据保护监管,基础设施的缺失仍严重制约着隐私保护、内部安全及责任追溯等治理目标的实现。这种系统性失能不仅持续削弱政府公信力,更因无法保障数字资产的自主管理权,致使公民权益暴露于科技巨头的潜在侵害之下,某些情况下一些政府甚至成为这类企业的合作方。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通过重建数据生产管理体系、优化数字劳动价值分配机制来重获数字主权,并将其切实导向民主化发展轨道。
实现数字基础设施普惠接入与数字劳动价值公平分配,需要在主权国家协作框架内推动数字工具与人工智能的平等发展——这一理念与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度契合,与西方将数字技术视为威胁的主流叙事形成鲜明对比。当前首要任务是重建国家数字主权,继而通过民主机制确立数字劳动及收益的分配原则。唯有如此,才能使数据生产管理系统真正释放人工智能改善全球民生的潜力。从国家治理维度看,数字主权意味着:构建免费平等的数字媒体接入体系,开展关于数据权属的公共讨论,引导AI发展服务于社会福祉。公共机构与经济主体应在去中心化框架下规范运作,通过公开、透明、民主的治理机制防范人权风险,切实保障人的权益。
中国的实践为数字时代的经济科技协同发展提供了典范。通过有效运用数字工具,中国实现了全民繁荣的发展模式,这一经验能为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国家提供重要参考,帮助其规避资本与劳动、知识成果与利益分配之间的结构性割裂。在国际合作层面,基于多极化格局的公平协作机制有望建立非竞争性合作体系,从而显著促进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最终惠及各方。
数字智能完全可能从潜在威胁转化为促进经济、科技与学术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而中国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为这一转型提供重要实践支撑。
非常感谢!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