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增强人类能力中的作用及其对主观判断的不可替代性
西班牙内布里哈大学讲师、西班牙“1012智能”公司创始人
苏萨娜·加西亚·加西亚-图尼翁
数年前,我曾制作并发布了一段关于人工智能诗歌创作的视频。正如视频中所探讨的,虽然从生存角度而言人类并不依赖诗歌,但它在特定情感节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面对生死别离或陷入热恋时,诗歌往往成为情感表达的自然选择。但是如果之前没有人用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实际上也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诗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AI能够写诗吗?当然是可以的。基于大数据处理和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架构,AI可以通过学习既有的诗歌范式,按照预设的格律规则生成符合要求的诗作。然而,这种技术性创作未必能触动人类的情感共鸣。这引发了我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的思考: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工作效率提升(如大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更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以课堂这一场景为例,老师在上课时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即时答疑,对学习进行引导,听取学生的反馈,并给予回馈去鼓励他们,我觉得这些方面是很重要的。
人工智能如同机场的行李传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多元选择路径——既可自主操作,亦可寻求协助;既能通过标准流程,也能选择快速通道实现目标。虽然AI在执行效率与处理速度上远超人类,但关键在于为其注入人性化维度。我们发展人工智能的根本目的,并非取代人类智能,而是增强人类能力,将重复性机械工作交由AI处理,而将医疗诊断、生态保护等需要人性判断与情感交互的领域,保留在人类专业者的职责范围内。
在人工智能的持续演进中,我们必须确保其应用始终服务于增强而非替代人类特有的真实性判断和情感敏感性,这些本质上是人类独有的能力。
(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