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汪习根: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贡献

2025-08-13 14:22:13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以“中拉命运共同体与人权事业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7月25日在巴西圣保罗举办。来自中国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13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及有关社会组织、智库、媒体代表就中拉在数智时代和气候变化等新趋势下的人权发展合作及中拉对全球人权治理的贡献展开讨论,汇聚共识。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作题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贡献》的主旨发言。

 

中拉命运共同体的人权贡献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

汪习根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2025年5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宣布,中方同拉方携手启动五大工程,共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为中拉人权互动合作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予以阐释:

  一、以团结和谐夯实中拉人权合作发展现实基础。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在人权领域坚守联合国宪章和《世界人权宣言》基本原则,携手强化人权保障的国际制度规范根基。人权具有普遍性与地方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中方尊重各方各自选择的人权发展道路和人权基本理念;另一方面,中方也积极求同存异,携手合作,寻求人权合作领域的最大公约数。具体体现为:一是在国际层面,积极支持参与和完善全球人权治理,共同提升包括拉美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人权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维护全球正义,促进世界多极化,积极构建文明和谐民主多元的国际关系新格局。二是在区域层面,加强在重大地区问题和热点问题上的协调与沟通,深化中拉人权合作交流,在中拉命运共同体构建中不断消除人权发展障碍,共促双方人权事业发展进步。三是在国内层面,中国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实现互动互信互赢。例如,实施中拉“团结工程”,在未来3年,将每年邀请300名拉共体成员国政党干部来华考察访问,交流治国理政经验,为提升人权治理现代化水平有效赋能。

  二、以发展合作促进中拉共享平等发展权利。双方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框架内实施20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创造了上百万个就业岗位。中拉卫星合作成为高技术领域南南合作典范,中拉贸易额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是本世纪初的40多倍。发展合作与发展援助不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物质与项目援助之上,正在实现从现实空间向数字空间、从电子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中国实施中拉“发展工程”,与拉美通过在5G通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实施中拉科技伙伴计划,进一步促进共享平等发展权利。2023年9月,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发布《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数字技术合作论坛重庆倡议》,全面推动数字技术在中拉各国的教育、医疗、交通、通信、农业等领域广泛应用,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中拉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社会需求及市场应用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援助满足拉美地区对数字技术的迫切需要,对实现数字正义、弥合数字鸿沟和共享数字发展权利产生深远影响。中拉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数字领域携手将打造20亿人口量级超级大市场,为各自增长和全球发展提供新引擎、开辟新机遇。

  三、以文明互鉴增进中拉人民的文化权利。坚持人权文明多样性,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发布全球文明倡议,实施中拉“文明工程”、举办“中拉文明对话大会”、“中拉情缘”中国影视节目展播和“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旅游对话”,推出“拉美艺术季”,加强在文化遗址保护、文博事业、古代文明研究和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等方面的合作。未来3年,中方将向拉共体成员国提供35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1万个来华培训名额、500个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名额,促进中拉人民全面享有文化教育、艺术体育和科技研究方面的广泛权利。

  四、以和平安全促进中拉人民共享和平权利。和平是一切人权的基本前提。中拉远隔千山万水,但追求和平、守望相助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同一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建交,中拉相互支持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反对外部干涉传为佳话。例如,上世纪60年代,中国各地举行大规模群众游行,在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的斗争中,中国人民进行大规模持续游行予以积极声援;70年代,中国立场鲜明地支持拉美捍卫200海里海洋权;90年代至今,中国连续32次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支持解除美国对古巴的封锁。安全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应当得到广泛承认与有效落实。为此,中国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中拉“和平工程”,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积极维护国际安全和地区安全。其中,加强与拉美国家在地区和平、安全尤其是在社会稳定、灾害治理、网络安全、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禁毒与反腐败诸方面的合作。支持《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和《拉美和加勒比33国关于建立无核区的声明》,努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国实施“和平工程”,提升合作实效,根据拉共体成员国需求与能力实施执法培训项目,提供执法装备援助,积极维护全体人民的和平权利。

  五、以民心工程保障中拉人民幸福生活权利。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幸福生活权是健康生活权、安宁生活权、体面生活权和美好生活权的总称,集中体现为“七有”,其核心内容为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该“七有”首次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旨在通过系统性政策保障不同群体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展为保障好全体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八个方面的美好生活要求。中国在宪法中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在法律政策中全方位构建起人民幸福生活权利的制度规范体系,为行政执法和司法救济予以有效保障。中国与拉美共建“一带一路”,最近推出中拉“民心工程”,为拉美提供300个减贫技术人才培训名额、1000个“汉语桥”项目来华团组名额,实施3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积极推动鲁班工坊等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支持拉共体成员国开展中文教育,助力拉美人民享有更好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和医疗教育资源,保障落实幸福生活权利。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