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与科技:发挥青年的潜力
三十年前,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指出,“各国的青年人既是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又是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的主要推动者”。十年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儿童和男女青年是变革的重要推动者”,我们要“为儿童和青年提供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充分享有权利和发挥能力”。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重塑人类社会的时代,青年不仅是推动科技发展,更是促进科技与人权良性互动的关键力量。全球各方应就赋能青年、发挥青年的潜力和优势采取行动、开展合作,这不仅是对青年的投资,更是对全球人权与科技未来的投资。
科技为青年的发展赋能。中国四川彝族自治州凉山地区的学生们通过“5G+VR”技术体验情景交融课堂、接触优质的教育环境;云南曲靖市和贵州盘州市的学生通过AI学习机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知识与陪伴。这些情景在中国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等各方合作下成为了可能,而青年在其中不仅是积极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也是参与者和受益者。
科技为青年女性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提供了路径。2024年9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向上海合作组织妇女论坛致贺信时强调:“中国愿同各方一道,通过数字赋能推动科技创新和妇女事业发展”。科技发展不仅有利于为青年女性打破教育壁垒、缩小教育资源差距,科技催生的新兴产业还为青年女性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据统计,中国电商平台上超过50%的创业者是女性,且该比例还在增长。通过科技为青年女性赋能,将有助于其更平等地获得教育和体面劳动。
在科技赋能青年的同时,青年在促进人权与科技的良性互动方面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2025年4月,全球青年人齐聚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青年论坛,就科技进步、可持续发展与人权发出了青年的声音。7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2025·中欧人权研讨会”青年分论坛上,中欧多国的青年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愿景与责任”展开深入探讨,呼吁青年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人工智能的伦理治理与规则制定,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成为推动全球技术公平与人权保障的重要力量。中国不仅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也重视人权教育和培训,为中国青年在不同岗位上大放异彩提供了土壤。青年学生、学者和科研人员为推动“科技向善”,通过科技进步回应数字时代的人权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层一线的青年则通过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方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农村焕发新貌。
青年关乎人权与科技的发展,及两者未来的关系和走向。在确定1985年“国际青年年”时,我们就已认定,“青年直接参与缔造人类前途极为重要”。2025年,全球各方更应积极采取行动,通过科技、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合作,为青年提高自身能力、发挥自身潜能创造有利的条件与环境,并响应《全球数字契约》,为青年提供一个“尊重、保护和促进人权的包容、开放、安全和可靠的数字空间”。
在此,我们呼吁重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青年、女性青年、无家人陪伴青年等脆弱群体的赋能和人权保障,让全球青年都能充分参与和受益于科技发展,不让任何一个人落下。以科技赋能青年,以人权保障青年,青年才能更加积极地推动科技发展,避免新兴技术对人权产生的不利影响,充分利用科技创造一个人人享有人权的环境,一个人权与发展相互融合与协同发展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