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第二分论坛观点摘要集锦

2025-10-13 14:57:16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第二分论坛观点摘要集锦

  新疆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 张建江:2022年,联合国大会确认“清洁健康可持续环境”是基本人权。全球环境危机源于西方工业文明,而西方国家却“忧虑”贫困国家人口会耗尽地球资源、恐慌贫困国家工业化努力。欧美早意识到自身工业的全球危害,却未修复生态,反而急于将第三世界卷入环境议题。

  巴西国会金砖国家议会前线高级顾问 拉斐尔・贡提佐・德・安拉德・布拉西尔:中国尊重和捍卫人权,在教育、铁路、医疗领域成果显著。中巴合作十分紧密,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巴西欢迎中资并愿意提供保障,双方的合作将利于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人权事业的进步。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图书馆法学分馆副馆长、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徐持: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它引发的各类环境问题不仅威胁到生态系统本身,同时也引发了日益猖獗的跨境环境犯罪,威胁生态与人类生存。以往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较少考虑刑法手段,多通过国内法解决相关犯罪,但近年来出现了共同应对跨境环境犯罪的呼声。中拉刑法合作有条约基础与实践经验,未来可从实体法、程序法突破,推进公众参与与能力建设,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尼加拉瓜国民议会土著、非洲裔和自治区事务委员会主席、议员 莎伊拉・纳塔莎・唐斯・摩根:人权发展没有照本宣科的固定模式。尼加拉瓜在2020年通过修宪保障土著和非洲裔权益,通过技术支援维护土著群体的权益,设保护区教导各民族群众维护生态,并增进民族间的对话,保障相关群体的人权,并不断增进文化认同。

  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白龙:绿色发展与人类幸福感、安全感及人权相关。一些西方国家主张的环保口号和标准,正成为一种牺牲其他国家发展权利的“人权双标”,是对全球南方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漠视,是一种“文化霸权”。文化具有多样性,人权具有实践性,而西方的人权观不是人权概念的唯一来源。中国和拉美国家应携起手来,跳出人权政治化叙事,从绿色发展视角讲好中拉人权故事,让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大树枝繁叶茂,不断向上生长。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郑若瀚:气候变化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所以气候变化诉讼很难脱离政治影响,其政治底色体现在国家利益博弈、政党斗争、非国家行为体参与等方面。未来,气候变化诉讼会越来越多,在推动关注、促进立法方面发挥作用,但它在气候治理实践当中只能居于补充性地位,真正的改变还是要靠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公平合作,拿出实际行动来。

  牙买加法律和宪法事务部人权事务司司长 娜塔莉・埃莉诺・詹姆斯:牙买加深受气候变化影响,2009-2030年的政策重点关注环境、自然资源及城乡建设改善,我们通过宪法保障公民环境资源权利。牙买加政府还设置了气候变化框架与相关机构,在环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刘小妹:数字时代需应对数据安全、交易、鸿沟以及隐私保护、平台治理等涉及社会治理的数字正义问题。除了在公法上的保护以外,中国在新型财产领域里也衍生出公法与私法协同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不同的数字权利保护的实践路径。目前,中国数字权利领域立法关注数据产权、数字权利与算法权利、平衡个人隐私与公共利益、平衡数据权利与数据主权四大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伯南布哥天主教大学多姆・海尔德・卡马拉人权教席协调员,巴西伯南布哥天主教大学教授 马诺埃尔・塞韦里诺・莫赖斯・德・阿尔梅达:当前,气候紧急状态下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生态因人类活动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也直接影响着人权保障。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与工业化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技术鸿沟,因此,包含中国、拉美及加勒比地区的“全球南方”推进数字一体化建设十分令人期待。

  武汉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院教授 桂晓伟:数字人权含数字生存权、数字自由权、数字平等权、数字救济权四项权利,在其实现能力路径的理论方案中,数字素养是核心,数字生态是外部机会结构,数字能动则体现区域、国家、文化差异。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可借鉴中国法治、自治、德治的 “三治” 融合概念,以法治建数字生态,以自治调适社会关系,以德治凝聚治理力量,强化基层治理,消除地域差异。

  巴西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金砖国家政策中心主任 玛尔塔・雷吉娜・费尔南德斯・加西亚: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追求高水平消费,这种高水平消费源于资本集中、殖民时代资源掠夺及帝国主义扩张,如今的地球资源已无法支撑该模式。我们需要探索符合自身文化、历史、气候条件的替代性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我们在选择符合自身文明发展模式时,应该加强文明间的平等对话。

  巴拉圭主权党主席 玛丽亚・梅赛德斯・卡内塞・安图内斯:当今地缘政治博弈的核心本质上是对战略资源开采权与运输通道控制权的争夺,而资源短缺的风险是冲突的根源。巴拉圭虽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电力资源,但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并未真正用于推动经济发展。多年来,巴拉圭深受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然而,没有主权,人民就失去了能源保障。当前世界格局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金砖国家的崛起以及世界另一端和平发展的新态势,都在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共赢”的发展模式。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秘书长 滕锐: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者就业权保障是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重视二者的平衡,强调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企业应秉持谦抑、开放、包容、共享、双赢的理念,推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间的协作,合理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同时提升员工技能、形成人力资本,在保护企业合法利益与员工自主择业权间寻求最大公约数,构建合理流动政策与公平竞争秩序。

  多米尼加驻巴西使馆经贸、农业、环境参赞 卡利斯・诺埃尔・委拉斯开兹:环境保护、气候行动与人权保障密不可分。多米尼加作为加勒比海岛国,深受气候变化影响。我们以人权为基础开展气候行动,实施《性别与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推动妇女参与相关领域,加大资金投入,将环境教育纳入各教育阶段,加强社区参与,推动生态转型。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