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草原上的额吉

2022-05-08 11:24:28来源:新华社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三千孤儿来到内蒙古,被“草原母亲”们养育成人。他们和“草原母亲”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三千孤儿与“草原母亲”们之间,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

这些孤儿来自哪里?他们为什么会来到内蒙古?“草原母亲”们又是如何养育他们的?2022年5月8日是母亲节。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1959年到1961年,上海、江苏、安徽等地灾荒频繁。因为缺少粮食,政府收养的几千名孤儿面临着营养不良的威胁。国家决定把他们送到肉食和牛奶相对充足的内蒙古,让草原人民把他们养大。因此,这些孩子们也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抵达内蒙古之后,孩子们被送到育婴院集中养育。等到他们适应环境、身体状况好起来之后,才能去往领养家庭。为了更好地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育婴院当时招收和训练了一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身体健康的青壮年妇女作为保育员。她们像母亲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这些孤儿。

牧民都贵玛由于念过书、做事认真,被选作保育员,抚养28名孤儿。当时的都贵玛还是个未婚的姑娘,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她常常不眠不休,给28个婴幼儿换尿布、喂奶粉、哄睡觉;孩子生病了,还要冒着寒风和被狼群攻击的危险,深夜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28个孩子没有一个因病致残,更无一人夭折。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岁月,堪称奇迹。在“草原母亲”们的照顾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达到了去领养家庭的条件。当时,为了能领养这些孤儿,有的人把家里唯一的马卖掉,有的甚至卖掉了结婚头饰。牧民们对待这些孩子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国家的孩子”于淑贤就是被领养的孩子之一。她的养母崔玉杰对她百般呵护。她从小体弱,几乎是趴在养母背上长大的。“从我被领养的那一天起,我就掉到了蜜罐里。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妈给我买了‘永久’牌的自行车。我是我们学校第一个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于淑贤说。许多“国家的孩子”像于淑贤一样,被养父母细心呵护着长大,幸福地生活在草原上。

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可以称为善良;一片草原收养了三千孤儿,这是草原人民的博爱。一位位被孩子们唤作额吉的“草原母亲”,用她们那跨越地域、血缘的大爱,点亮了善行的火种,铸造起母爱的丰碑。她们用真情演绎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如今,这些“国家的孩子”已经深深融入生长的这片草原,与草原各族人民休戚与共。

监制:刘刚

出品人:孙志平

制片人:樊华、张平锋

统筹:韩珅、王志斌

编导:甄晓博

记者:叶紫嫣、恩浩、张晟、邹俭朴、刘磊、王泽聪

包装:夏勇

海报:叶静(实习)、张澜涛(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