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领域唯一专业网站
首页>国际交流

齐延平:数字时代的中国人权司法保障

——在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2023-09-25 09:59:44来源:中国人权研究会
字号:默认超大| 打印|

  “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20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本次会议聚焦“现代化与人权文明多样性”,来自中国、意大利、希腊、英国、美国、德国、荷兰、西班牙、瑞士、奥地利、保加利亚、捷克、挪威、波兰、葡萄牙、塞尔维亚等国的人权领域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议会议员、政党与社会组织代表等130余人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研讨交流。

  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延平在会上作题为《数字时代的中国人权司法保障》的主旨发言(线上)。
 

数字时代的中国人权司法保障

——在“2023·中欧人权研讨会”上的主旨发言

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人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齐延平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好!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数字时代的中国人权司法保障”。

  有一句古老的法律谚语“无救济则无权利”,数字世界的人权一定有着不同于传统的司法保障逻辑,集成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区块链技术迭代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在中国可谓是日新月异,在司法领域,从电子卷宗同步生成、裁判文书全面上网、跨域立案全面推广,到移动微法院一网通办,到建成多个互联网法院,我国借助后发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技术与方案。在线调解、在线诉讼、电子存证、区块链存证、大数据法律监督、AI法律服务等颠覆性的司法技术新形态,不仅是对传统司法工具的升级,更是从智慧审判、智慧执行、智慧服务、智慧管理四大应用场景对司法机制的一次重塑,这为现代司法文明和人权司法保障探索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第一,推进智慧审判,提升审判效率和质量,保证公民诉讼权利及时便捷实行。在专门的互联网法院之外,我国还建成了3万多个科技法庭,可以实现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多媒体证据展示、远程审判等功能,通过人民法院在线诉讼平台、在线调解平台、中国移动微法院等信息化平台,当事人坐在家里、律师在自己的办公室就能参加庭审,借助一部手机、一台电脑就可以打官司,切切实实实现了指尖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大幅降低,诉讼便捷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推进智慧执行,提高人权司法保障的执行力。把执行的权益转化为真金白银,以智慧技术破解执行难题,最高人民法院建成了包括执行管理、执行查控、执行公开、信用惩戒、网络拍卖等功能的一站式综合执行系统,执行办案全程留痕、全程公开。当事人和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司法裁判文书从跋山涉水到一键送达,司法执行力大幅提升。

  互联网法院将诉讼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协议部署到区块链上,被告如果到期不履行,该案就可以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动进入执行程序,这就解决了多年以来赢了官司但常年难以执行的难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司法的切实保障。

  第三,推进智慧司法服务实现不见面事照办,权利救济途径更加多元、更加完善。超过90%的法院已实现网上立案,90%的跨地域立案网点做到了30分钟内响应申请,借助人脸识别、远程音视频、电子签名等技术实现了诉讼业务全流程、一站式、多元化纠纷解决。就司法存证而言,司法区块链面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提供统一的数据存证和验证服务,到目前上链存证已经超过22亿条。最高人民法院依托大数据技术上线法信平台,融合嵌入了各级法院的审判流程、案件管理、电子卷宗、诉讼服务等各类系统,提供法律规范参考、法律文件检索、专业知识解决、类案剖析等服务,可以说高效的智慧司法服务促进了司法的公开与公正。

  第四,推进智慧管理。一张网办公办案,司法机制更加阳光,司法公信力大幅提升。智慧法院建设前面推进,现在已建成了法院专网、移动专网、外部专网、互联网和涉密内网几大网系。搭建司法大服务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规范化管理和自动统计分析各类裁判信息,促进类案同判和裁判的规范化,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保障当事人公正审判权的实现。

  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必然面临着新的风险,面对中国智慧司法的快速发展,很多学者担心当事人的隐私权、知情权等基本权利能否得到有效保障,法律的正当性能够得到有效的维护。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并不是排斥智慧司法技术,而是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下以技术的手段、技术的思维、技术的智慧来确保智慧司法技术的安全可控。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感谢大家能够容忍我用视频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谢谢!

打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