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月9日下午,远集坊第七十一期活动特别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妇女和女童歧视问题工作组专家陆海娜等三位人权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中美之间的发展权之争,探讨中国在积极推进本国人权事业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权保障作出的贡献。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致欢迎词,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蒋建国主持本期活动。中国人权网将逐篇分享三位专家学者的演讲实录。
常健:发展权视角下看中国式现代化
常健的演讲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要提出发展权?中国式现代化与发展权有什么关系?发展权为什么成为中美关系的红线?
常健说,现代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在社会规范方面体现为权利平等,在国际关系方面则体现为全球化交往。现代化对人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现代化的历史图景中,贫富分化、种族歧视、少数精英的自由与发展、先发国家垄断发展资源、西方国家以武力维持霸权等负面效果的影响逐渐扩大。发展权理念作为对现代化挑战的回应,应明确其核心为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各方面的发展,是人通过参与、促进、享受发展来实现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个人发展和各国人民发展,还包括国家、民族等集体概念的发展。提出发展权理念的意义正在于其表达了人的发展要求、广大人民的发展要求、后发国家的发展要求,从而成为联合国推进的核心目标。
常健谈到,发展权的主流化需要一个过程,西方传统的人权是以自由权利为核心,而中国则将发展权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将发展权作为核心的目的性权利。以物的全面丰富为条件,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各项人权最终要追寻的目标,也是将人的尊严和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评价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个突出特点,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特点无不体现着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常健介绍,中国式现代化其实包含着对发展权的要求,体现了发展权的意向,它是对现代化中那些负面效应的回应。我们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区别于过去的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一种战略性转变,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的巨大转变,因此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难。首先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要如何在享受现代化正面效应情况下接受负面效应?其次是发展权尚未形成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要如何平衡道德权利与法定权利之间关系?最后是如何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先发国家力图维持现有的发展格局的情况下,缩小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的利益差异?常健进一步指出,长期以来,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对发展权宣言和公约、发展权决议均持不同态度。美国对中国实施的筑墙设垒、脱钩断链、科技战、贸易战、经济制裁等系列手段,实际上是对中国发展权的压制,是要剥夺中国平等发展的机会。
演讲最后,常健总结说,中美在发展权问题上的博弈,反映的是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之间的博弈,是两种现代化愿景的张力。传统的现代化格局带来了种种问题。中国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理念的转型,是一种新的现代化愿景的呈现。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利益上的对立,以及双方目前力量的差距会使围绕发展权的斗争长期持续。但是,国际社会大力支持发展权,全球各国的利益需要交互影响。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和力量对比差距逐渐缩小,利益相互依赖程度提高,发展权主流化的转机终会到来。